扬派制扇:一个人的坚守说到端午节,大家都知道吃粽子、赛龙舟。其实自唐代开始,民间还有赠送扇子的习俗,扬州的制扇业也因此繁盛一时,跨越千年,在历经沉浮后,扬派制扇又重燃薪火,端午节前,朱国勇正在为友人赶制一把梅鹿斑竹折扇,他介绍,过去民间有端午赠扇的习俗,一把上好的文人扇馈赠友人,有里也有面儿。扇子的档次首先取决于选材,而选对竹料只是开始,做一把手工折扇,要经过70多道工序。
朱国勇:线条要流畅,抓在手上的手感,因为这个就是打磨,打磨得很光滑,抓在手上手感特别好,每一片小扇骨用眼睛看上去,几乎都是厚薄差不多。朱国勇出生于制笔世家,长年与制笔的竹子打交道。20年前,当他第一次看到用竹子制作的折扇,顿时着了迷。一打听,苏州扇厂的多位老艺人都是扬州师傅。原来,扬州的折扇源远流长,特别是清代盐商的繁盛,让雅文化代表的制扇业日趋繁盛。
1、怎么挂扇坠就系在扇骨上。扇坠是扇子的装饰之物,“盛风苏扇”有很多都配有精美的扇子。扇坠常见的挂法如下:1.折扇的扇坠大多绕在大骨上。其实这样的做法,自有其弊端。再细的绳子,卡在大骨与小骨之间,总会扩大其裂隙。谁也不愿意自己的雅扇变成罗圈腿。2.有人为了不伤扇骨,便也想出了许多在扇钉上下工夫的做法。比如在牛角钉的一端烫了一个小洞,另一端削细穿入扇骨,或者在扇钉中心打孔穿坠,抑或是在扇钉上做一个“8”字圈。
2、[漫谈扇骨]扇骨扇骨营南京市秦淮区东南方有一古街道名叫“扇骨营”,扇骨营位于通济门外,西接九龙桥巷,东至扇骨里居民区,道路呈东西走向,全长约500米左右。溯其命名之由,据史料载,缘于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的四大火炉城市之一,自古以来便是一到夏天就酷热难耐,在盛夏时节手执一扇成为一种风气,消暑的折扇成为必需品,制扇业由此迅速发展兴旺,颇具规模的制扇作坊在南京集聚。
早在宋代,南京制扇业就已远近闻名,至明初,南京已成为全国的制扇中心,而此地居民多以制作扇子骨为业,《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通济门外民善柔治竹木,雕刻文字为折扇”。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制扇骨作坊聚居之地命名为“扇骨营”。经过几百年的社会变迁,今天的扇骨营已经没有了制折扇的作坊,道路两边均为居民小区,不过不远处的夫子庙三山街一带仍集中有许多销售金陵折扇的店铺,各种质地、规格、档次的折扇都可寻到。
3、关于折扇扇钉工艺烫钉是怎么做的?看过个做扇子的视频他们有一种钳子钳口就是两个半圆凹陷用之前放炉子上烤烤好在扇子上夹住自然冷却后就定型了。烫钉的操作方法是,用加工好的牛角条,将边骨和芯骨串联起来,用钳子截掉多余部分,然后,把直头烙铁放在酒精灯上烧热,在蜡块上试一下热度之后,对准扇钉一端,垂直烙下去。再翻过来,以同样的方法烫另一端,烫好的扇钉表面应该光亮浑圆,而且形状微鼓。